前言
在上一篇文章,我们已经实现了React的组件功能,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React的核心功能了。
但是我们的实现方式有很大的问题:每次更新都重新渲染整个应用或者整个组件,DOM操作十分昂贵,这样性能损耗非常大。
为了减少DOM更新,我们需要找渲染前后真正变化的部分,只更新这一部分DOM。而对比变化,找出需要更新部分的算法我们称之为diff算法。
对比策略
在前面两篇文章后,我们实现了一个render方法,它能将虚拟DOM渲染成真正的DOM,我们现在就需要改进它,让它不要再傻乎乎地重新渲染整个DOM树,而是找出真正变化的部分。
这部分很多类React框架实现方式都不太一样,有的框架会选择保存上次渲染的虚拟DOM,然后对比虚拟DOM前后的变化,得到一系列更新的数据,然后再将这些更新应用到真正的DOM上。
但也有一些框架会选择直接对比虚拟DOM和真实DOM,这样就不需要额外保存上一次渲染的虚拟DOM,并且能够一边对比一边更新,这也是我们选择的方式。
不管是DOM还是虚拟DOM,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棵树,完全对比两棵树变化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是O(n^3),但是考虑到我们很少会跨层级移动DOM,所以我们只需要对比同一层级的变化。
只需要对比同一颜色框内的节点
总而言之,我们的diff算法有两个原则:
我们需要实现一个diff方法,它的作用是对比真实DOM和虚拟DOM,最后返回更新后的DOM
/** * @param {HTMLElement} dom 真实DOM * @param {vnode} vnode 虚拟DOM * @returns {HTMLElement} 更新后的DOM */ function diff( dom, vnode ) { // ... }
接下来就要实现这个方法。
在这之前先来回忆一下我们虚拟DOM的结构:
虚拟DOM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,分别表示文本、原生DOM节点以及组件。
// 原生DOM节点的vnode { tag: 'div', attrs: { className: 'container' }, children: [] } // 文本节点的vnode "hello,world" // 组件的vnode { tag: ComponentConstrucotr, attrs: { className: 'container' }, children: [] }
对比文本节点
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文本节点,如果当前的DOM就是文本节点,则直接更新内容,否则就新建一个文本节点,并移除掉原来的DOM。
// diff text node if ( typeof vnode === 'string' ) { // 如果当前的DOM就是文本节点,则直接更新内容 if ( dom && dom.nodeType === 3 ) { // nodeType: 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zh-CN/docs/Web/API/Node/nodeType if ( dom.textContent !== vnode ) { dom.textContent = vnode; } // 如果DOM不是文本节点,则新建一个文本节点DOM,并移除掉原来的 } else { out = document.createTextNode( vnode ); if ( dom && dom.parentNode ) { dom.parentNode.replaceChild( out, dom ); } } return out; }
文本节点十分简单,它没有属性,也没有子元素,所以这一步结束后就可以直接返回结果了。
对比非文本DOM节点
如果vnode表示的是一个非文本的DOM节点,那就要分几种情况了:
如果真实DOM和虚拟DOM的类型不同,例如当前真实DOM是一个div,而vnode的tag的值是'button',那么原来的div就没有利用价值了,直接新建一个button元素,并将div的所有子节点移到button下,然后用replaceChild方法将div替换成button。
if ( !dom || dom.nodeName.toLowerCase() !== vnode.tag.toLowerCase() ) { out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 vnode.tag ); if ( dom ) { [ ...dom.childNodes ].map( out.appendChild ); // 将原来的子节点移到新节点下 if ( dom.parentNode ) { dom.parentNode.replaceChild( out, dom ); // 移除掉原来的DOM对象 } } }
如果真实DOM和虚拟DOM是同一类型的,那我们暂时不需要做别的,只需要等待后面对比属性和对比子节点。
对比属性
实际上diff算法不仅仅是找出节点类型的变化,它还要找出来节点的属性以及事件监听的变化。我们将对比属性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方法:
function diffAttributes( dom, vnode ) { const old = dom.attributes; // 当前DOM的属性 const attrs = vnode.attrs; // 虚拟DOM的属性 // 如果原来的属性不在新的属性当中,则将其移除掉(属性值设为undefined) for ( let name in old ) { if ( !( name in attrs ) ) { setAttribute( dom, name, undefined ); } } // 更新新的属性值 for ( let name in attrs ) { if ( old[ name ] !== attrs[ name ] ) { setAttribute( dom, name, attrs[ name ] ); } } }
setAttribute方法的实现参见第一篇文章
对比子节点
节点本身对比完成了,接下来就是对比它的子节点。
这里会面临一个问题,前面我们实现的不同diff方法,都是明确知道哪一个真实DOM和虚拟DOM对比,但是子节点是一个数组,它们可能改变了顺序,或者数量有所变化,我们很难确定要和虚拟DOM对比的是哪一个。
为了简化逻辑,我们可以让用户提供一些线索:给节点设一个key值,重新渲染时对比key值相同的节点。
// diff方法 if ( vnode.children && vnode.children.length > 0 || ( out.childNodes && out.childNodes.length > 0 ) ) { diffChildren( out, vnode.children ); }
function diffChildren( dom, vchildren ) { const domChildren = dom.childNodes; const children = []; const keyed = {}; // 将有key的节点和没有key的节点分开 if ( domChildren.length > 0 ) { for ( let i = 0; i < domChildren.length; i++ ) { const child = domChildren[ i ]; const key = child.key; if ( key ) { keyedLen++; keyed[ key ] = child; } else { children.push( child ); } } } if ( vchildren && vchildren.length > 0 ) { let min = 0; let childrenLen = children.length; for ( let i = 0; i < vchildren.length; i++ ) { const vchild = vchildren[ i ]; const key = vchild.key; let child; // 如果有key,找到对应key值的节点 if ( key ) { if ( keyed[ key ] ) { child = keyed[ key ]; keyed[ key ] = undefined; } // 如果没有key,则优先找类型相同的节点 } else if ( min < childrenLen ) { for ( let j = min; j < childrenLen; j++ ) { let c = children[ j ]; if ( c && isSameNodeType( c, vchild ) ) { child = c; children[ j ] = undefined; if ( j === childrenLen - 1 ) childrenLen--; if ( j === min ) min++; break; } } } // 对比 child = diff( child, vchild ); // 更新DOM const f = domChildren[ i ]; if ( child && child !== dom && child !== f ) { if ( !f ) { dom.appendChild(child); } else if ( child === f.nextSibling ) { removeNode( f ); } else { dom.insertBefore( child, f ); } } } } }
对比组件
如果vnode是一个组件,我们也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方法:
function diffComponent( dom, vnode ) { let c = dom && dom._component; let oldDom = dom; // 如果组件类型没有变化,则重新set props if ( c && c.constructor === vnode.tag ) { setComponentProps( c, vnode.attrs ); dom = c.base; // 如果组件类型变化,则移除掉原来组件,并渲染新的组件 } else { if ( c ) { unmountComponent( c ); oldDom = null; } c = createComponent( vnode.tag, vnode.attrs ); setComponentProps( c, vnode.attrs ); dom = c.base; if ( oldDom && dom !== oldDom ) { oldDom._component = null; removeNode( oldDom ); } } return dom; }
下面是相关的工具方法的实现,和上一篇文章的实现相比,只需要修改renderComponent方法其中的一行。
function renderComponent( component ) { // ... // base = base = _render( renderer ); // 将_render改成diff base = diff( component.base, renderer ); // ... }
完整diff实现看这个文件
渲染
现在我们实现了diff方法,我们尝试渲染上一篇文章中定义的Counter组件,来感受一下有无diff方法的不同。
class Counter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 constructor( props ) { super( props ); this.state = { num: 1 } } onClick() { this.setState( { num: this.state.num + 1 } ); } render() { return ( <div> <h2>count: { this.state.num }</h2> <button onClick={ () => this.onClick()}>add</button> </div> ); } }
不使用diff
使用上一篇文章的实现,从chrome的调试工具中可以看到,闪烁的部分是每次更新的部分,每次点击按钮,都会重新渲染整个组件。
使用diff
而实现了diff方法后,每次点击按钮,都只会重新渲染变化的部分。
后话
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实现了diff算法,通过它做到了每次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,极大地减少了DOM操作。React实现远比这个要复杂,特别是在React 16之后还引入了Fiber架构,但是主要的思想是一致的。
实现diff算法可以说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,但是在别的地方仍然后很多改进的空间:每次调用setState后会立即调用renderComponent重新渲染组件,但现实情况是,我们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调用setState。
假设我们在上文的Counter组件中写出了这种代码
onClick() { for ( let i = 0; i < 100; i++ ) { this.setState( { num: this.state.num + 1 } ); } }
那以目前的实现,每次点击都会渲染100次组件,对性能肯定有很大的影响。
下一篇文章我们就要来改进setState方法
这篇文章的代码:https://github.com/hujiulong/simple-react/tree/chapter-3
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,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亿速云。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