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×

温馨提示×

您好,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!

密码登录×
登录注册×
其他方式登录
点击 登录注册 即表示同意《亿速云用户服务条款》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发布时间:2020-08-08 16:47:05 来源:ITPUB博客 阅读:150 作者:naojiti 栏目:互联网科技

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,总会让人想起十七年前的非典战役。同样的是全民动员,满城风雨,对病毒的恐惧,乃至对一整年经济形势的担忧,都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。

对于资本市场来说,它们的表现也的确非常相似。

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,许多资产下行,消费欲望降低,市场表现靓丽的除了医药股,还有被抢断货的板蓝根与金银花。与它们相比,其他行业的开春,却是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而半导体行业,却侥幸逃过一劫。

根据半导体工业协会(SIA)的统计数据,尽管受SARS的不利影响,全球第二季度芯片销售量比第一季度增长3.2%,达到376亿美元,全年的增长目标也如期实现。

这种全方位的复苏背后,是一些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反应不及,进而断链危机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。而就在近期,众多半导体厂商也都相继发表声明,以避免疫情后的供应出现“断链”。

疫情之下的增长预期合理吗?“断链”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?

适当增长,半导体预期为何趋于乐观?

从现有情况推测来看,半导体行业的复苏应该会比预期中乐观。

当然,这并不是一句“中必赢”的口号,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:

首先是疫情导致的缩减。

可以肯定的是,SARS的防疫周期更长、辐射范围至全球,形势严峻、致死率更高,可以说更大程度地限制了产能恢复。

比如2003年疫情爆发期间,台积电就提早采取防疫隔离措施,包括自疫区返回需要自我隔离14天。内部的常规性会议也分开两队,彼此不可对谈,只用电话沟通,不同层级的主管和代理人不能碰面和交谈。这种严苛的防疫措施,自然也直接影响了复工后的产能恢复。

反观新型冠状病毒,早有抗疫经验的台积电,也公开表示“目前尚未做到如SARS高峰期的同等(防疫)级别”,并且“不会影响生产制造”。

显然,这一轮疫情所导致的半导体潜在误工情况尚在厂商控制范围内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再来聊聊结束后的需求增长。

前面提到,2003年SARS疫情控制后,第二季度的计算机类产品消费达到了2002年初以来的最高增幅。而驱动这一成绩的主要是消费类电子和通讯,以及计算机市场的加速增长。

2003年第一季度,受SARS的影响中国的电脑和手机销售一度疲软,整体增长受到抑制。尽管如此,在第二季度中设备营收依然出现了小幅增长。SIA的数据表明,PC更新换代带动了微处理器增长8.2%,2003年半导体设备营收也增长了3.1%。需求量的增加也让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快速回复,一些工艺领先的生产设备利用率甚至接近96%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(2003年第一季度20家半导体供应商的同比增长)

而此次疫情发生的节点,一方面,全球半导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,生产和原件采购不断向中国转移。2004年中国大陆及台湾在全球代工营收中占据50%的份额,2007年更上升至58%。SARS之后的半导体销售增长复苏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带动的。当前中国产业链在全球市场格局中所占的位置更加重要,并且不仅仅止于代工,而是研发、生产、封装、应用等立体化的完整上下游体系,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复苏加速。

另外,早在2019年各个相关行业都完成了5G移动设备、AIoT等更新换代的基建工作,包括政策标准、网络基站、产业链联动、市场教育等全方位铺垫,而60%的半导体产能消耗量正取决于消费类电子产品,因此,2020的5G换代需求也将有力拉动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复苏。

当然,在整体乐观的同时,可能的“断链”问题也正在凸显出来。

增长机遇背后的“断链”危险

复苏或令人欣喜,但危险也在机遇中酝酿。比如生产供应无法及时跟上产业需求,产能不足而导致断链,鉴于中国(包括台湾地区)在全球半导体链条中的卡位,一旦断链影响非常重大。

其实早在SARS发生之时,此类担忧就已经出现。当时的英特尔(Intel)首席执行官贝瑞特(Craig Barrett)就曾就半导体、PC,甚至是整个电子产业供应链,表达SARS造成的隐忧。为什么产业复苏的关键时刻,有可能出现“断链”情况呢?

1.内地设有众多产业据点

进入21世纪以来,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,可以说是牵引着世界半导体业的发展。电子半导体零部件制造商在中国开设工厂或外包生产,原始设备制造商在中国采购大部分物料,也都是常规操作。

比如台积电在南京有12寸厂,在上海松江设有8寸厂,都分别响应当地政府延后开工时间。加上全国各地严控节后人流量规模,都有可能给出货计划带来影响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2.产业扩张的滞后性

如果疫情是可能导致“断链”的“黑天鹅”,那么半导体自身的产业特性就是加剧这一危险的先天体质。

众所周知,半导体生产线往往需要押注巨大的设备资金,因此具有高风险、抗风暴能力脆弱的产业特点。一般情况下,等到平均售价ASP上升到一定程度、公司盈利明显增加后,再投入资金提升产能,是较为普遍的做法。而受投资滞后的影响,无疑为复工后的产能再添了不确定性。

而数据显示,SARS期间多数半导体供应商的出货量都有明显增加。Strategic markefing公司估计,2003年新建生产线中有80%来自DRAM、闪存和微处理器领域的代工厂。而目前来看,原本预期中中国产业龙头如中芯国际要在2020年量产14nm制程,试产12和7nm产品的计划,也可能因为生产线无法迅速规模扩张而低于预期。

3.智能元器件需求的规模爆发

如果复苏仅仅依靠个人消费电子的市场表现,可能也不至于给产能带来巨大压力。但此次从抗击疫情的实践经验中,无论城市管理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已经认识到,无论是出行管控,还是疾控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,智能化、数字化设备都必不可少。

比如在诸多半导体厂商向湖北省及武汉市捐赠清单中,除了资金与医疗产品,服务器、工作站、存储等计算设备,以及视频采集与分析等智能软件都在其列。而在杭州市的捐赠物品公示工作中,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也起到了巨大的增效作用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可以想见,经此一役,会直接从需求上推动全社会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而直接带动集成电路元器件,尤其是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部署、成本合理的中等档次工业服务器,以及车用半导体,5G移动通讯等等为核心的大幅增长。这是我国半导体的产业机会。

4.国产化替代进行时

除了5G/智能化所带动的半导体增长外,我们还需要看到,无论是手机芯片还是大型计算设备、公有云服务等等,都已经开启了国产替代进行式。中国大陆半导体供应商,其次是中国台湾,成为国内系统厂商、手机制造商、集成服务商等的优先选择。这对国内半导体增长有着正面的帮助,也可能面临“等米下锅”的断链危机,未雨绸缪才是正义。

防止“断链”,SARS积累了哪些经验?

历史不会重复,但是会押着同样的韵脚。那么,SARS期间的防“断链”经验是否有借鉴意义呢?

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半导体厂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。

1.恢复产能期间加强防疫

在2003年SARS期间,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厂商主要在内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。比如疫区隔离,自疫区返回工作职位需要自我隔离14天;加强防护,员工全面佩戴口罩上班,定时监测体温;划区生产,厂区和生产部门分割成不同的区域,空调和出入口都各自独立,将风险降到最小单位。

就目前看来,为了尽可能避免影响生产周期,大部分企业都将复工日期定在正月十五附近,这距离疫情患者零增长还有一段时期,因此加强防疫是重中之重。前不久台积电的应对声明也采取了类似的严控方式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2. 适当规划高阶工艺的产能扩张

如今回忆起来,人们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SARS期间的人心惶惶与经济打击,但少有人知道,2003年17条新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开始架设。其中有12条是300nm制程的加工设备,总投资210亿美元,当时Powerchip也在中国台湾建了一条这样的晶圆生产线。这些建设无疑有助于疫情过后的产业全面复苏,到了2004年,全球半导体需求不断升温,高阶产能不足,一度出现需求活跃而库存跟不上的局面。

如今,部署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先进制程10nm/7nm生产线显然还不够多,在最高端芯片产品上,大陆企业也仍不具备承接能力。加上云游戏、智能电动汽车、5G边缘计算、TWS真无线耳机、屏下指纹等等数字技术的注定爆发,拥有先进工艺的厂商无疑能更好地应对危机,吃到时代红利。此时对高阶技术的押注也不容错失。

前车之鉴:半导体厂商是如何在SARS中避免“断链危机”的?

3.积极探索杀手级应用

追溯SARS后半导体的崛起节点,作为“电子行业复苏前奏”的 Globalpress 2003电子高峰会不得不提。2003年2月,该峰会在美国硅谷召开,将近30家领先的全球半导体厂商一致认为,整个行业目前正处于高科技产品爆炸性增长的前夕。随后,智能手机的创新开始连续推动市场需求。

在为疫情揪心的同时,持续寻找驱动消费级市场的产品创新和“杀手级应用”,或许是一剂同样的提振妙药。

当然,值得注意的是,疫情会从心理上影响企业和个人用户的消费预期,从而使中国半导体增长在短期内受到波及。因此,在结束战役后重塑大众消费信心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,解决消费者和企业的后顾之虞,那么,中国的半导体金矿就有了早日开掘的可能。

每一场防疫战争都是抹不去的回忆,苦难有多深,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。各位,一起加油啊!

向AI问一下细节
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