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×

温馨提示×

您好,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!

密码登录×
登录注册×
其他方式登录
点击 登录注册 即表示同意《亿速云用户服务条款》

IBM豪赌红帽,谷歌错失良机

发布时间:2020-08-09 15:19:34 来源:ITPUB博客 阅读:141 作者:云编 栏目:云计算

  IBM昨日宣布:以340亿美元现金收购红帽,双方已达成协议。这是IT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里程碑事件,能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。

IBM豪赌红帽,谷歌错失良机

  仔细梳理下,IBM收购红帽,并不奇怪;奇怪是,买家为什么是“IBM”,而不是“谷歌”?

   红帽被收购是必然结果

  其实,红帽走向被收购的征程,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。为什么这样说?

  首先,红帽拥有云时代最庞大的IT资产,搭建了所有开发者忠爱的IT平台,掌控了几乎所有企业级CIO资源。从经典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(RHEL)、JBoss,到符合企业最新需求的OpenShift (~Kubernetes)和Ansible,红帽在企业IT资产中,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,能帮助企业从传统IT时代顺利步入公有云时代。公有云虽然是云发展的最终旅途,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路径,那就值不了多少钱。因此,红帽更像是一个通往公有云之旅的一个最重要的门户。

  其次,红帽的开源之旅,已走向瓶颈期。大概在90年代末、20世纪初,红帽创造了开源生态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使用免费的、开放的源代码。通过这些免费资源,红帽可以构建最佳解决方案,为用户提供服务。虽然,红帽在5年内业绩飙升,从10亿美元的收入达到30亿,但是增长空间已经不多。并且,这样的收入也不算最快。与同类公司VMware对比,VMware的收入达到了红帽规模的3倍,并且用的时间更短。

  最重要的是,随着公共云的出现,纯开源模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。因为,云计算市场的诸多玩家,都在提高服务质量,比如AWS、微软、谷歌,他们已经能够提供类似红帽的软件基础架构,并且成本更低。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企业的目标不是把自己的软件变成资产,而是将更多的计算资源向云端迁移。如果企业不过多地依赖Linux 和中间件,红帽的未来增长力很有限。所以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了开放式的商业模式,把开源和专有软件相结合。在这一过程中,只有两家公司保留了纯开源的商业模式。除了红帽,另外一家是Hortonworks。

 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,云供应商的规模越来越庞大,将软件资产货币化,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势。但是,必须处理妥当,否则将形成致命的风险。所以,红帽选择把自己卖给云巨头服务商。但是一万个没想到:接盘者竟然是IBM。

  意料之外的“买家”

  IBM拿出340亿美元收购红帽,等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豪赌。

  当云成为企业级业务最终发展方向,如何建立自上而上的云环境,非常重要。IBM拥有企业级服务经验,却未能建立起开发者忠爱的开放式环境。因此,IBM与甲骨文一样,跻身第二梯队,落后于AWS、微软(Microsoft)和谷歌。

  通过这次收购,红帽将为IBM提供一个开发人员急需的、喜欢的、现代化的软件组合。IBM可以为红帽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,使其在战略上更具影响力。

  那么,这次收购能否为新的IBM带来价值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如果红帽能让IBM在公有云领域变得更加重要,那么这340亿美元花得就非常值,IBM因此会成为混合云领域的变革者。由寡头垄断的云时代,你要么拥有全部,要么什么也没有。所以,一对一的客单,并不重要。云服务提供商,必须不惜任何代价,最大化抢占市场份额。

  况且,之前的IBM,在云计算市场还是一个后来者。如果IBM能借助这一单翻身,成为三大云服务商之一,那就非常值得去“赌”。因为,从某种角度上来说,这很可能是IBM爬梯过程中最后一次机会。

  所以,尽管很多人认为,缺少企业级DNA的谷歌和红帽更“登对”。但是,没想到,“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”。

  谷歌错失良机

IBM豪赌红帽,谷歌错失良机

  其实,红帽在选择卖掉自己的时候,给过谷歌机会。只是谷歌出价低于IBM,因此收购失败。

  谷歌是全球排名第三的云服务商,不管收不收购红帽,都改变不了它目前的地位。但是,无论是哪一领域,排名第三,最终结果都不会太好。因此,谷歌也在寻求,再向上的发展空间。

  与IBM不同,谷歌不需要更酷炫的技术,也不需要更多开发者的追捧。唯一缺少的是企业级特性。尽管,谷歌一直在尝试补齐自己的短板。但从目前结果来看,收效甚微。如果能收购红帽,谷歌能快速拥有自己的企业级盘子。谷歌云CEO Diane Greene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但是,为什么最终没有成功呢?可能,谷歌的创始人觉得云计算非常重要,但不值得花费340亿美元。

  不管怎样, 这是一个寡头垄断的时代,云给IT市场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。当亚马逊转型为“新亚马逊”、微软转型为“新微软”之后,IBM也将借此机会转变为“新IBM”。那么,下一个会是谁呢?

 

向AI问一下细节
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