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5-01 07:00 |
前有万科联姻海康成立新公司;后有绿城牵手大华涉足新安防。
一个地产、一个科技,原本关联不大的产业巨头们,物联网时代下竟接连碰头、逐步交往。
先看万科。
去年岁末,万科子公司与海康一同出资,成立了一家名叫万御安防的科技服务公司。
新成立的这家公司由梁琪庚担任董事长,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担任董事。
公开资料显示,梁琪庚于1998年加入万科,历任武汉万科物业总经理、苏南万科物业总经理。
公司的经营项目包括:安防科技的技术转让、技术服务、物业管理等。
万御安防成立的意图基本也已明晰:万科借由海康的软硬件能力,加码智慧物业赛道。
再看绿城。
去年十月,绿城中国与大华股份在杭州顺利牵手,双方聚焦安防监控平台、自有品牌培育,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。
这场签订会排场不小: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、执行总裁耿忠强、总工程师肖力;大华股份董事长傅利泉、国内营销中心副总裁史东、浙江区总经理陈胜江皆出席为之站台。
张亚东会上直言不讳:希望通过大华的技术支持,未来能与绿城建筑科技集团、智慧园区事业部等单位,进一步达成战略协同,产生1+1>2的价值,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。
将这段官方说辞翻译成大白话:
卖房是最原始的商业行为,传统地产商想要活得好,科技这条路必须走。
“活下去!”
2018年9月,万科秋季例会上,这三个殷红大字一经放出,一下子就触碰到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,瞬间刷屏朋友圈。
简直讽刺,当行业领头羊都在思考生存问题,中国房地产的真实现况又是如何?
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甚至调侃,“他们说活不下去是开玩笑的,万科是提醒我们要活下去。”
暂先不论谁能活下去、谁能活得好,过去两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,的确面临一个共同问题:
人口红利渐失,政府调控加强,地产降温趋冷。
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数据显示,2019年宣告破产的房地产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家,且进入2019年下半年之后,破产房企数量增速有所加快。
残酷形势下,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地产商们不得不去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,以求在后房产时代更好活下去。
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哪里?
原本主打差异化、斗得不可开交的房产大佬们,在面对这个问题时,选择的方向竟惊人地一致:科技。
地产巨头科技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业界共识。
王石曾说,万科用了近两年时间去调研,仍描述不清未来十年终会怎样,但有两点非常明确:由制造型转向技术型,由销售商转向服务商。
所以看到,科技赋能一词作为一个单独子项,最先出现在万科2017年年报上。
2019年年报中,万科对科技赋能进展的最新表述是:全面主动拥抱科技变革,打造全新沃土计划。
再譬如碧桂园,直接定位自己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,从地产延伸至农业、科技等多个领域。甚至直接重仓惠州,高价建了一个潼湖科技小镇。
如果说土地是地产商的重要生产资料、科技是地产商未来重要的生产工具,那么:
为什么地产商们大多选择安防作为他们科技转型的头把利器?
无论哪个行业,企业一旦做大,必须要向多元化市场靠拢,原因很简单,人多要吃饭。
但这个多元化市场并非蒙眼瞎选,通常是在自己的主营业务基础之上,思索求变。
地产商的主营业务是卖房,房产主要有三大特性:面大、呆板、易受政策影响。
也就是说,地产商在做科技转型时,必须着重考虑三个点:
1、高增长性;2、资源互补;3、符合政策导向。
三大门槛一经放出,可以选择的细分场景所剩无几,安防也就成了最适合的方向,没有之一。
论高增长性:安防是智慧城市的必经一站,视频物联的优质前身。
论资源互补:论谁能给房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智能供给,唯安防莫属。
论政策导向:这一点毋庸多提,智慧物业、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。
从安防商角度出发,积极对接地产商等优质大B端客户,也是他们的宿命所向。
过去多年,安防项目颗粒度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少,ToG转ToB已成市场大势,布局智慧社区则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一步。
一来,智慧社区外有安全需求,是安防商的主航道业务;
二来,智慧社区内还有智能需求,而安防厂商们旗下的C端品牌也在不断壮大。
譬如海康C端品牌萤石,2019年营收25.92亿元,同比大增58.38%。就此,海康近日还宣布,拟将萤石分拆至深交所独立上市。
从一套好房子到一个好物业到底有多远?
今天的地产商们一定会告诉你,只有一个AI安防的距离。
如果要问眼下最大的AI细分落地市场在哪里,智慧社区必属其一。
如果再问智慧社区最大的AI细分落地市场在哪里,智慧物业又必属其一。
如果说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构建的mini版;那么智慧物业就是智慧城市构建的神经网络。
城市大脑最终是否智能,主要依赖神经网络是否互通、有序。
战略规划从上往下做,市场落地从下往上走,智慧物业市场份额的多少,后期直接影响整个云、数据平台市场的战争态势。
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,新经济100人创始人李志刚曾提到,未来新经济由三大区间构成:
第一区间是线上,核心是信息、内容、社交。这个区间内,互联网巨头扎堆,进去就是炮灰。
第二区间是SKU,可以简单理解为卖货池。这里包含40万亿大市场,目前仍有各种垂直、细分机会。
第三区间是本地生活服务。它覆盖第三产业的各行各业。
移动互联时代,谁掌握了家庭智能入口,谁就掌握了第二、三区间的渠道入口。
这个入口的最后一道把关人是谁?不是阿里、不是腾讯、也不是拼多多,而是物业。
房子是最牢固的社群,物业借由它能紧紧地圈住用户。
可视对讲、视频门禁,这些安防产品未来都将化身物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资产,这些资产也将为物业打造一个成熟的商业生态。
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朱保全曾举过一个例子:
万科物业通过互联技术构建了万物云,当一个人脸或者一个车牌号传递到后台之后,万科物业可以基于用户的生活习惯、出行习惯和客户家中的人口结构,去提供精确服务。
过去两年,无人售货、洗衣服务、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在小区中普遍出现。部分开发商在住宅项目中甚至会提供一些理财、保险产品。
从经营角度出发,传统物业只收管理费,未来会有各类数据入口、增值服务入口。多业务加码后的物业管理也会转型成平台、中介、服务商。
物业虽小,五脏俱全。
新力物业某高管告诉AI掘金志,目前传统物业科技转型,大概可以归纳为六化:
经营科技化、盈利创新化、管理精细化、运作分包化、组织联盟化、品牌高端化。
但这六化之路不好走,智慧升级之路道阻且长,主要矛盾体现为:
一、结构冗杂的物业项目,小型技术商无力应对,大型集成商又不愿精耕。
智慧物业市场还未出现绝对巨头,并且在社区中利益相关方中间也没有出现主导者。
物业公司大多属于缺钱的状态(几家地产物业除外),低廉的物业费用不足以支撑起高昂的改造与投资。
且由于物业偏向劳动密集型市场,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还需配套加强。
二、涉及政府跨部门协作较多,IoT、AI、大数据等内容繁多杂乱。
智慧物业的改造大多停留在浅层次,整体发展较为落后。
即便是一些垂直的社区运营公司和IoT企业想要进入,却囿于各方关系难以打通,难以施展手脚。
三、技术应用成本及物业投入资源极不匹配。
智慧物业建设是系统工程,从家庭到公共区域,从网络硬件到软件服务,时间周期长,需要协调各方利益。
此外社区的智能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,更换和淘汰需要强资本做保障。
四、标准化建设跟不上。
居室之外的各类门禁、监控设备、无线连接等都面临着复杂的竞争环境,互联网厂商、安防厂商、ICT厂商,大家各自为营、自创生态。
这四大点也充分说明:
智慧物业是个硬骨头,有人不想啃,有人啃不动,地产商联手安防商亲力亲为才是上上策。
地产巨头有场景、安防巨头有技术。
双方优势互补,凭借AI全栈方案,势必会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深壁垒,打造出一套智慧物业行之有效的操作系统,进而引领新一轮社区物业革命。
物业的智慧落地已经到了最好的时代。
据预估,截至今年,中国物业增值服务空间将达2.6万亿元。
过去11年,全国物业管理面积也增至260亿平方米左右,年均复合增长率7%左右。
盘子已经够大,未来就看地产商如何在上跳舞。
地产行业大规模、快复制的商业模式已经失效,移动互联扩展和模糊了整个行业的边界,竞争的焦点从独立的产品延伸到相关产品的系统。
物业是线下的最后一公里,是投身大规模互联网化中的关键一环,选择安防这个切入口亦是明智之选。
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:组织和管理变革比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为重要,组织不改,技术、产品改造都是空谈。
所以也可以看到,万科和海康的联姻,摒弃了传统项目合作式、集采式关系,直接成立新公司,竞逐新市场。
AI智能时代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。
越来越多的地产企业,你根本弄不清楚他最赚钱的业务是什么?房子、物业、服务还是数据。
无边界,这将是未来的又一个时代总结。
毕竟,地产的黄金时代已至黄昏,科技转型新周期正缓缓驶来。
https://www.leiphone.com/news/202004/yETHkMTaahEbVMOx.html雷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