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有关深入浅析Python数据结构KMP,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,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,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内容,希望大家根据这篇文章可以有所收获。
1. BF算法
BF算法,即Bruce−ForceBruce-ForceBruce−Force算法,又称暴力匹配算法。其思想就是将主串S的第一个字符与模式串T的第一个字符进行匹配,若相等,则继续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二个字符;若不相等,则比较S的第二个字符和T的第一个字符,依次比较下去,直到得出最后的匹配结果。
  假设主串S=ABACABABS=ABACABABS=ABACABAB,模式串T=ABABT=ABABT=ABAB,每趟匹配失败后,主串S指针回溯,模式串指针回到头部,然后再次匹配,过程如下:
def BF(substrS, substrT): if len(substrT) > len(substrS): return -1 j = 0 t = 0 while j < len(substrS) and t < len(substrT): if substrT[t] == substrS[j]: j += 1 t += 1 else: j = j - t + 1 t = 0 if t == len(substrT): return j - t else: return -1
2. KMP算法
  KMP算法,是由D.E.Knuth、J.H.Morris、V.R.PrattD.E.Knuth、J.H.Morris、V.R.PrattD.E.Knuth、J.H.Morris、V.R.Pratt同时发现的,又被称为克努特-莫里斯-普拉特算法。该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匹配失败后,无需回到主串和模式串最近一次开始比较的位置,而是在不改变主串已经匹配到的位置的前提下,根据已经匹配的部分字符,从模式串的某一位置开始继续进行串的模式匹配。
  就是这次匹配失败时,下次匹配时模式串应该从哪一位开始比较。
  BF算法思路简单,便于理解,但是在执行时效率太低。在上述的匹配过程中,第一次匹配时已经匹配的"ABA""ABA""ABA",其前缀与后缀都是"A""A""A",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执行第二次匹配了,因为第一次就已经匹配过了,所以可以跳过第二次匹配,直接进行第三次匹配,即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,主串指针无需回溯,并继续从该位开始比较。
  前缀:是指除最后一个字符外,字符串的所有头部子串。
  后缀:是指除第一个字符外,字符串的所有尾部子串。
  部分匹配值(Partial(Partial(PartialMatch,PM)Match,PM)Match,PM):字符串的前缀和后缀的最长相等前后缀长度。
  例如,′a′'a'′a′的前缀和后缀都为空集,则最长公共前后缀长度为0;′ab′'ab'′ab′的前缀为{a}\{a\}{a},后缀为{b}\{b\}{b},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,其长度长度为0;′aba′'aba'′aba′的前缀为{a,ab}\{a,ab\}{a,ab},后缀为{a,ba}\{a,ba\}{a,ba},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{a}\{a\}{a},其长度长度为1;′abab′'abab'′abab′的前缀为{a,ab,aba}\{a,ab,aba\}{a,ab,aba},后缀为{b,ab,bab}\{b,ab,bab\}{b,ab,bab},则最长公共前后缀为{ab}\{ab\}{ab},其长度长度为2。
  前缀一定包含第一个字符,后缀一定包含最后一个字符。
 
 如果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当前位(箭头所指的位置)不匹配,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下一位进行比较。,这边就是一个特殊位置了,即如果主串与模式串的第1位不相同,那么下次就直接比较各第2位的字符。
 
 如果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""A""A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,其长度为0,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如果模式串3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""AB""AB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,其长度为0,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
 如果模式串4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A""ABA""ABA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"A""A""A",其长度为1,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,即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如果模式串5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AA""ABAA""ABAA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"A""A""A",其长度为1,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,即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如果模式串6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AAB""ABAAB""ABAAB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"AB""AB""AB",其长度为2,则下次匹配时将前缀位置移到后缀位置,即模式串3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如果模式串7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AABC""ABAABC""ABAABC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空集,其长度为0,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1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
如果模式串8号位与主串当前位不匹配,找最长公共前后缀,指针前面的子串为"ABAABCA""ABAABCA""ABAABCA",即最长公共前后缀为"A""A""A",其长度为1,则下次匹配时将模式串2号位与主串的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综上,可以得到模式串的数组,发现没有,把主串去掉也可以得到这个数组,即下次匹配时模式串向后移动的位数与主串无关,仅与模式串本身有关。
位编号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索引 | 0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
模式串 | A | B | A | A | B | C | A | C |
next | -1 | 0 | 0 | 1 | 1 | 2 | 0 | 1 |
  数组,即存放的是每个字符匹配失败时,对应的下一次匹配时模式串开始匹配的位置。
  如何在代码里实现上述流程呢?举个栗子,蓝色方框圈出的就是公共前后缀,假设:
 
 当Tj=TtT_j=T_tTj​=Tt​时,可以得到next[j+1]=t+1=next[j]+1next[j+1]=t+1=next[j]+1next[j+1]=t+1=next[j]+1。这个时候j=4,t=1j=4,t=1j=4,t=1(索引);
  当Tj≠TtT_j \neq T_tTj​​=Tt​时,即模式串ttt位置与主串(并不是真正的主串)不匹配,则将下面的那个模式串移动到next[t]next[t]next[t]位置进行比较,即t=next[t]t=next[t]t=next[t],直到Tj=TtT_j=T_tTj​=Tt​或t=−1t=-1t=−1,当t=−1t=-1t=−1时,next[j+1]=0next[j+1]=0next[j+1]=0。这里就是t=next[2]=0t=next[2]=0t=next[2]=0,即下次匹配时,模式串的第1位与主串当前位进行比较。
  代码如下:
def getNext(substrT): next_list = [-1 for i in range(len(substrT))] j = 0 t = -1 while j < len(substrT) - 1: if t == -1 or substrT[j] == substrT[t]: j += 1 t += 1 # Tj=Tt, 则可以到的next[j+1]=t+1 next_list[j] = t else: # Tj!=Tt, 模式串T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匹配 t = next_list[t] return next_list def KMP(substrS, substrT, next_list): count = 0 j = 0 t = 0 while j < len(substrS) and t < len(substrT): if substrS[j] == substrT[t] or t == -1: # t == -1目的就是第一位匹配失败时 # 主串位置加1, 匹配串回到第一个位置(索引为0) # 匹配成功, 主串和模式串指针都后移一位 j += 1 t += 1 else: # 匹配失败, 模式串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比较 count += 1 t = next_list[t] if t == len(substrT): # 这里返回的是索引 return j - t, count+1 else: return -1, count+1
3. KMP算法优化版
  上面定义的数组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些缺陷,发现没有,在第一个图中,我们还可以跳过第3次匹配,直接进行第4次匹配。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,我们以下面这种情况为例,来优化一下KMP算法。假设主串S=AAABAAAABS=AAABAAAABS=AAABAAAAB,模式串T=AAAABT=AAAABT=AAAAB,按照KMP算法,匹配过程如下:
 
 可以看到第2、3、4次的匹配是多余的,因为我们在第一次匹配时,主串SSS的4号位为模式串TTT的4号位就已经比较了,且T3≠S3T_3 \neq S_3T3​​=S3​,又因为模式串TTT的4号位与其1、2、3号位的字符一样,即T3=T2=T1=T0≠S3T_3=T_2=T_1=T_0 \neq S_3T3​=T2​=T1​=T0​​=S3​,所以可以直接进入第5次匹配。
  那么,问题出在哪里???我们结合着数组看一下:
位编号 | 1 | 2 | 3 | 4 | 5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索引 | 0 | 1 | 2 | 3 | 4 |
模式串 | A | A | A | A | B |
next | -1 | 0 | 1 | 2 | 3 |
  问题在于,当Tj≠SjT_j \neq S_jTj​​=Sj​时,下次匹配的必然是Tnext[j]T_{next[j]}Tnext[j]​与SjS_jSj​,如果这时Tnext[j]=TjT_{next[j]} = T_jTnext[j]​=Tj​,那么又相当于TjT_jTj​与SjS_jSj​进行比较,因为它们的字符一样,毫无疑问,这次匹配是没有意义的,应当将next[j]next[j]next[j]的值直接赋值为-1,即遇到这种情况,主串与模式串都从下一位开始比较。
  所以,我们要修正一下数组。
  大致流程和上面求解数组时一样,这里就是多了一个判别条件,如果在匹配时出现了Tnext[j]=TjT_{next[j]} = T_jTnext[j]​=Tj​,我们就将更新为,直至两者不相等为止(相当于了迭代)。在代码里面实现就是,如果某个字符已经相等或者第一个数组值为-1(即t=−1t=-1t=−1),且主串和模式串指针各后移一位时的字符仍然相同,那么就将当前的值更新为上一个数组值,更新后的数组命名为。
  代码如下:
def getNextval(substrT): nextval_list = [-1 for i in range(len(substrT))] j = 0 t = -1 while j < len(substrT) - 1: if t == -1 or substrT[j] == substrT[t]: j += 1 t += 1 if substrT[j] != substrT[t]: # Tj=Tt, 但T(j+1)!=T(t+1), 这个就和next数组计算时是一样的 # 可以得到nextval[j+1]=t+1 nextval_list[j] = t else: # Tj=Tt, 且T(j+1)==T(t+1), 这个就是next数组需要更新的 # nextval[j+1]=上一次的nextval_list[t] nextval_list[j] = nextval_list[t] else: # 匹配失败, 模式串索引为t的字符与当前位进行比较 t = nextval_list[t] return nextval_list
  对KMP的优化其实就是对数组的优化,修正后的数组,即数组如下:
位编号 | 1 | 2 | 3 | 4 | 5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索引 | 0 | 1 | 2 | 3 | 4 |
模式串 | A | A | A | A | B |
nextval | -1 | -1 | -1 | -1 | 3 |
  下面就测试一下: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 S1 = 'ABACABAB' T1 = 'ABAB' S2 = 'AAABAAAAB' T2 = 'AAAAB' print('*' * 50) print('主串S={0}与模式串T={1}进行匹配'.format(S1, T1)) print('{:*^25}'.format('KMP')) next_list1 = getNext(T1) print('next数组为: {}'.format(next_list1)) index1_1, count1_1 = KMP(S1, T1, next_list1) print('匹配到的位置(索引): {}, 匹配次数: {}'.format(index1_1, count1_1)) print('{:*^25}'.format('KMP优化版')) nextval_list1 = getNextval(T1) print('nextval数组为: {}'.format(nextval_list1)) index1_2, count1_2 = KMP(S1, T1, nextval_list1) print('匹配到的位置(索引): {}, 匹配次数: {}'.format(index1_2, count1_2)) print('') print('*' * 50) print('主串S={0}与模式串T={1}进行匹配'.format(S2, T2)) print('{:*^25}'.format('KMP')) next_list2 = getNext(T2) print('next数组为: {}'.format(next_list2)) index2_1, count2_1 = KMP(S2, T2, next_list2) print('匹配到的位置(索引): {}, 匹配次数: {}'.format(index2_1, count2_1)) print('{:*^25}'.format('KMP优化版')) nextval_list2 = getNextval(T2) print('nextval数组为: {}'.format(nextval_list2)) index2_2, count2_2 = KMP(S2, T2, nextval_list2) print('匹配到的位置(索引): {}, 匹配次数: {}'.format(index2_2, count2_2))
  运行结果如下:
运行的结果和我们分析的是一样的,不修正数组时,主串S=ABACABABS=ABACABABS=ABACABAB与模式串T=ABABT=ABABT=ABAB匹配时需要4次,主串S=AAABAAAABS=AAABAAAABS=AAABAAAAB与模式串T=AAAABT=AAAABT=AAAAB匹配时需要5次;修正数组后,主串S=ABACABABS=ABACABABS=ABACABAB与模式串T=ABABT=ABABT=ABAB匹配时需要3次,主串S=AAABAAAABS=AAABAAAABS=AAABAAAAB与模式串T=AAAABT=AAAABT=AAAAB匹配时仅需要2次。
结束语
  在写本篇博客之前也是反复看参考书、视频,边画图边去理解它,这篇博客也是反复修改了好几次,最终算是把KMP解决掉了,有关字符串知识的复习也算是基本结束,下面就是刷题了(虽然在LeetCode做过了几道题)。
看完上述内容,你们对深入浅析Python数据结构KMP有进一步的了解吗?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者相关内容,请关注亿速云行业资讯频道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