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×

温馨提示×

您好,登录后才能下订单哦!

密码登录×
登录注册×
其他方式登录
点击 登录注册 即表示同意《亿速云用户服务条款》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发布时间:2021-10-18 10:18:22 来源:亿速云 阅读:120 作者:柒染 栏目:web开发

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,内容非常详细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借鉴,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。

我一度以为自己很懂Promise,直到前段时间尝试去实现Promise/A+规范时,才发现自己对Promise的理解还过于浅薄。在我按照Promise/A+规范去写具体代码实现的过程中,我经历了从“很懂”到“陌生”,再到“领会”的过山车式的认知转变,对Promise有了更深刻的认识!

TL;DR:鉴于很多人不想看长文,这里直接给出我写的Promise/A+规范的Javascript实现。

  • github仓库:promises-aplus-robin[1](顺手点个star就更好了)

  • 源码[2]

  • 源码注释版[3]

promises-tests测试用例是全部通过的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Promise源于现实世界

Promise直译过来就是承诺,最新的红宝书已经将其翻译为期约。当然,这都不重要,程序员之间只要一个眼神就懂了。

许下承诺

作为打工人,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到各种饼,比如口头吹捧的饼、升值加薪的饼、股权激励的饼......

有些饼马上就兑现了,比如口头褒奖,因为它本身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成本;有些饼却关乎企业实际利益,它们可能未来可期,也可能猴年马月,或是无疾而终,又或者直接宣告画饼失败。

画饼这个动作,于Javascript而言,就是创建一个Promise实例:

const bing = new Promise((resolve, reject) => {   // 祝各位的饼都能圆满成功   if ('画饼成功') {     resolve('大家happy')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reject('有难同当')   } })

Promise跟这些饼很像,分为三种状态:

  • pending: 饼已画好,坐等实现。

  • fulfilled: 饼真的实现了,走上人生巅峰。

  • rejected: 不好意思,画饼失败,emmm...

订阅承诺

有人画饼,自然有人接饼。所谓“接饼”,就是对于这张饼的可能性做下设想。如果饼真的实现了,鄙人将别墅靠海;如果饼失败了,本打工仔以泪洗面。

转换成Promise中的概念,这是一种订阅的模式,成功和失败的情况我们都要订阅,并作出反应。订阅是通过then,catch等方法实现的。

// 通过then方法进行订阅 bing.then(   // 对画饼成功的情况作出反应   success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别墅靠海')   },   // 对画饼失败的情况作出反应   fail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以泪洗面...')   } )

链式传播

众所周知,老板可以给高层或领导们画饼,而领导们拿着老板画的饼,也必须给底下员工继续画饼,让打工人们鸡血不停,这样大家的饼才都有可能兑现。

这种自上而下发饼的行为与Promise的链式调用在思路上不谋而合。

bossBing.then(   success => {     // leader接过boss的饼,继续往下面发饼     return leaderBing   } ).then(   success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leader画的饼真的实现了,别墅靠海')   },   fail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leader画的饼炸了,以泪洗面...')   } )

总体来说,Promise与现实世界的承诺还是挺相似的。

而Promise在具体实现上还有很多细节,比如异步处理的细节,Resolution算法,等等,这些在后面都会讲到。下面我会从自己对Promise的第一印象讲起,继而过渡到对宏任务与微任务的认识,最终揭开Promise/A+规范的神秘面纱。

初识Promise

还记得最早接触Promise的时候,我感觉能把ajax过程封装起来就挺“厉害”了。那个时候对Promise的印象大概就是:优雅的异步封装,不再需要写高耦合的callback。

这里临时手撸一个简单的ajax封装作为示例说明:

function isObject(val) {   return Object.prototype.toString.call(val) === '[object Object]'; }  function serialize(params) {     let result = '';     if (isObject(params)) {       Object.keys(params).forEach((key)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let val = encodeURIComponent(params[key]);         result += `${key}=${val}&`;       });     }     return result; }  const defaultHeaders = {   "Content-Type": "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" }  // ajax简单封装 function request(options) {   return new Promise((resolve, reject) => {     const { method, url, params, headers } = options     const xhr = new XMLHttpRequest();     if (method === 'GET' || method === 'DELETE') {       // GET和DELETE一般用querystring传参       const requestURL = url + '?' + serialize(params)       xhr.open(method, requestURL, true);  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  xhr.open(method, url, true);     }     // 设置请求头     const mergedHeaders = Object.assign({}, defaultHeaders, headers)     Object.keys(mergedHeaders).forEach(key => {       xhr.setRequestHeader(key, mergedHeaders[key]);     })     // 状态监听     xhr.onreadystatechange = function () {       if (xhr.readyState === 4) {         if (xhr.status === 200) {           resolve(xhr.response)      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      reject(xhr.status)         }       }     }     xhr.onerror = function(e) {       reject(e)     }     // 处理body数据,发送请求     const data = method === 'POST' || method === 'PUT' ? serialize(params) : null     xhr.send(data);   }) }  const options = {   method: 'GET',   url: '/user/page',   params: {     pageNo: 1,     pageSize: 10   } } // 通过Promise的形式调用接口 request(options).then(res => {   // 请求成功 }, fail => {   // 请求失败 })

以上代码封装了ajax的主要过程,而其他很多细节和各种场景覆盖就不是几十行代码能说完的。不过我们可以看到,Promise封装的核心就是:

  • 封装一个函数,将包含异步过程的代码包裹在构造Promise的executor中,所封装的函数最后需要return这个Promise实例。

  • Promise有三种状态,Pending, Fulfilled, Rejected。而resolve(), reject()是状态转移的触发器。

  • 确定状态转移的条件,在本例中,我们认为ajax响应且状态码为200时,请求成功(执行resolve()),否则请求失败(执行reject())。

ps: 实际业务中,除了判断HTTP状态码,我们还会另外判断内部错误码(业务系统中前后端约定的状态code)。

实际上现在有了axios这类的解决方案,我们也不会轻易选择自行封装ajax,不鼓励重复造这种基础且重要的轮子,更别说有些场景我们往往难以考虑周全。当然,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可以学习其源码实现。

宏任务与微任务

要理解Promise/A+规范,必须先溯本求源,Promise与微任务息息相关,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宏任务和微任务有个基本认识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没有太多去关注宏任务(Task)与微任务(Microtask)。甚至有一段时间,我觉得setTimeout(fn,  0)在操作动态生成的DOM元素时非常好用,然而并不知道其背后的原理,实质上这跟Task联系紧密。

var button = document.createElement('button'); button.innerText = '新增输入框' document.body.append(button)  button.onmousedown = function() {   var input = document.createElement('input');   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input);   setTimeout(function() {     input.focus();   }, 0) }

如果不使用setTimeout 0,focus()会没有效果。

那么,什么是宏任务和微任务呢?我们慢慢来揭开答案。

现代浏览器采用多进程架构,这一点可以参考Inside look at modern web  browser[4]。而和我们前端关系最紧密的就是其中的Renderer Process,Javascript便是运行在Renderer  Process的Main Thread中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Renderer: Controls anything inside of the tab where a website is  displayed.

渲染进程控制了展示在Tab页中的网页的一切事情。可以理解为渲染进程就是专门为具体的某个网页服务的。

我们知道,Javascript可以直接与界面交互。假想一下,如果Javascript采用多线程策略,各个线程都能操作DOM,那最终的界面呈现到底以谁为准呢?这显然是存在矛盾的。因此,Javascript选择使用单线程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:为了保证用户界面的强一致性。

为了保证界面交互的连贯性和平滑度,Main  Thread中,Javascript的执行和页面的渲染会交替执行(出于性能考虑,某些情况下,浏览器判断不需要执行界面渲染,会略过渲染的步骤)。目前大多数设备的屏幕刷新率为60次/秒,1帧大约是16.67ms,在这1帧的周期内,既要完成Javascript的执行,还要完成界面的渲染(if  necessary),利用人眼的残影效应,让用户觉得界面交互是非常流畅的。

用一张图看看1帧的基本过程,引用自https://aerotwist.com/blog/the-anatomy-of-a-frame/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PS:requestIdleCallback是空闲回调,在1帧的末尾,如果还有时间富余,就会调用requestIdleCallback。注意不要在requestIdleCallback中修改DOM,或者读取布局信息导致触发Forced  Synchronized Layout,否则会引发性能和体验问题。具体见Using requestIdleCallback[5]。

我们知道,一个网页中的Render Process只有一个Main  Thread,本质上来说,Javascript的任务在执行阶段都是按顺序执行,但是JS引擎在解析Javascript代码时,会把代码分为同步任务和异步任务。同步任务直接进入Main  Thread执行;异步任务进入任务队列,并关联着一个异步回调。

在一个web  app中,我们会写一些Javascript代码或者引用一些脚本,用作应用的初始化工作。在这些初始代码中,会按照顺序执行其中的同步代码。而在这些同步代码执行的过程中,会陆陆续续监听一些事件或者注册一些异步API(网络相关,IO相关,等等...)的回调,这些事件处理程序和回调就是异步任务,异步任务会进入任务队列,并且在接下来的Event  Loop中被处理。

异步任务又分为Task和Microtask,各自有单独的数据结构和内存来维护。

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感受下:

var a = 1; console.log('a:', a) var b = 2; console.log('b:', b) setTimeout(function task1(){   console.log('task1:', 5)   Promise.resolve(6).then(function microtask2(res){     console.log('microtask2:', res)   }) }, 0) Promise.resolve(4).then(function microtask1(res){   console.log('microtask1:', res) }) var b = 3; console.log('c:', c)

以上代码执行后,依次在控制台输出:

a: 1 b: 2 c: 3 microtask1: 4 task1: 5 microtask2: 6

仔细一看也没什么难的,但是这背后发生的细节,还是有必要探究下。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,一起来看下吧。

Task和Microtask都有哪些?

  • Tasks:

    • setTimeout

    • setInterval

    • MessageChannel

    • I/0(文件,网络)相关API

    • DOM事件监听:浏览器环境

    • setImmediate:Node环境,IE好像也支持(见caniuse数据)

  • Microtasks:

    • requestAnimationFrame:浏览器环境

    • MutationObserver:浏览器环境

    • Promise.prototype.then, Promise.prototype.catch,  Promise.prototype.finally

    • process.nextTick:Node环境

    • queueMicrotask

requestAnimationFrame是不是微任务?

requestAnimationFrame简称rAF,经常被我们用来做动画效果,因为其回调函数执行频率与浏览器屏幕刷新频率保持一致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它能实现60FPS的效果。在rAF被大范围应用前,我们经常使用setTimeout来处理动画。但是setTimeout在主线程繁忙时,不一定能及时地被调度,从而出现卡顿现象。

那么rAF属于宏任务或者微任务吗?其实很多网站都没有给出定义,包括MDN上也描述得非常简单。

我们不妨自己问问自己,rAF是宏任务吗?我想了一下,显然不是,rAF可以用来代替定时器动画,怎么能和定时器任务一样被Event Loop调度呢?

我又问了问自己,rAF是微任务吗?rAF的调用时机是在下一次浏览器重绘之前,这看起来和微任务的调用时机差不多,曾让我一度认为rAF是微任务,而实际上rAF也不是微任务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请运行下这段代码。

function recursionRaf() {  requestAnimationFrame(()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log('raf回调')         recursionRaf()     }) } recursionRaf();

你会发现,在无限递归的情况下,rAF回调正常执行,浏览器也可正常交互,没有出现阻塞的现象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而如果rAF是微任务的话,则不会有这种待遇。不信你可以翻到后面一节内容「如果Microtask执行时又创建了Microtask,怎么处理?」。

所以,rAF的任务级别是很高的,拥有单独的队列维护。在浏览器1帧的周期内,rAF与Javascript执行,浏览器重绘是同一个Level的。(其实,大家在前面那张「解剖1帧」的图中也能看出来了。)

Task和Microtask各有1个队列?

最初,我认为既然浏览器区分了Task和Microtask,那就只要各自安排一个队列存储任务即可。事实上,Task根据task  source的不同,安排了独立的队列。比如Dom事件属于Task,但是Dom事件有很多种类型,为了方便user  agent细分Task并精细化地安排各种不同类型Task的处理优先级,甚至做一些优化工作,必须有一个task  source来区分。同理,Microtask也有自己的microtask task source。

具体解释见HTML标准中的一段话:

Essentially, task sources are used within standards to separate  logically-different types of tasks, which a user agent might wish to distinguish  between. Task queues *are used by user agents to coalesce task sources within a  given event loop。

Task和Microtask的消费机制是怎样的?

An event loop has one or more task queues. A task queue is a set of  tasks.

javascript是事件驱动的,所以Event  Loop是异步任务调度的核心。虽然我们一直说任务队列,但是Tasks在数据结构上不是队列(Queue),而是集合(Set)。在每一轮Event  Loop中,会取出第一个runnable的Task(第一个可执行的Task,并不一定是顺序上的第一个Task)进入Main  Thread执行,然后再检查Microtask队列并执行队列中所有Microtask。

说再多,都不如一张图直观,请看!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Task和Microtask什么时候进入相应队列?

回过头来看,我们一直在提这个概念“异步任务进入队列”,那么就有个疑问,Task和Microtask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入相应的队列?我们重新来捋捋。异步任务有注册,进队列,回调被执行这三个关键行为。注册很好理解,代表这个任务被创建了;而回调被执行则代表着这个任务已经被主线程捞起并执行了。但是,在进队列这一行为上,宏任务和微任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。

宏任务进队列

对于Task而言,任务注册时就会进入队列,只是任务的状态还不是runnable,不具备被Event Loop捞起的条件。

我们先用Dom事件为例举个例子。

document.body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 function(e)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被点击了', e) })

当addEventListener这行代码被执行时,任务就注册了,代表有一个用户点击事件相关的Task进入任务队列。那么这个宏任务什么时候才变成runnable呢?当然是用户点击发生并且信号传递到浏览器Render  Process的Main Thread后,此时宏任务变成runnable状态,才可以被Event Loop捞起,进入Main Thread执行。

这里再举个例子,顺便解释下为什么setTimeout 0会有延迟。

setTimeout(function() {  console.log('我是setTimeout注册的宏任务') }, 0)

执行setTimeout这行代码时,相应的宏任务就被注册了,并且Main  Thread会告知定时器线程,“你定时0毫秒后给我一个消息”。定时器线程收到消息,发现只要等待0毫秒,立马就给Main  Thread一个消息,“我这边已经过了0毫秒了”。Main  Thread收到这个回复消息后,就把相应宏任务的状态置为runnable,这个宏任务就可以被Event Loop捞起了。

可以看到,经过这样一个线程间通信的过程,即便是延时0毫秒的定时器,其回调也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0毫秒之后执行,因为通信过程就需要耗费时间。网上有个观点说setTimeout  0的响应时间最少是4ms,其实也是有依据的,不过也是有条件的。

HTML Living Standard: If nesting level is greater than 5, and timeout is less  than 4, then set timeout to 4.

对于这种说法,我觉得自己有个概念就行,不同浏览器在实现规范的细节上肯定不一样,具体通信过程也不详,是不是4ms也不好说,关键是你有没有搞清楚这背后经历了什么。

微任务进队列

前面我们提到一个观点,执行完一个Task后,如果Microtask队列不为空,会把Microtask队列中所有的Microtask都取出来执行。我认为,Microtask不是在注册时就进入Microtask队列,因为Event  Loop处理Microtask队列时,并不会判断Microtask的状态。反过来想,如果Microtask在注册时就进入Microtask队列,就会存在Microtask还未变为runnable状态就被执行的情况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我的观点是,Microtask在变为runnable状态时才进入Microtask队列。

那么我们来分析下Microtask什么时候变成runnable状态,首先来看看Promise。

var promise1 = new Promise((resolve, reject) => {     resolve(1); }) promise1.then(res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promise1微任务被执行了') })

读者们,我的第一个问题是,Promise的微任务什么时候被注册?new Promise的时候?还是什么时候?不妨来猜一猜!

答案是.then被执行的时候。(当然,还有.catch的情况,这里只是就这个例子说)。

那么Promise微任务的状态什么时候变成runnable呢?相信不少读者已经有了头绪了,没错,就是Promise状态发生转移的时候,在本例中也就是resolve(1)被执行的时候,Promise状态由pending转移为fulfilled。在resolve(1)执行后,这个Promise微任务就进入Microtask队列了,并且将在本次Event  Loop中被执行。

基于这个例子,我们再来加深下难度。

var promise1 = new Promise((resolve, reject) => {     setTimeout(()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resolve(1);     }, 0); }); promise1.then(res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promise1微任务被执行了'); });

在这个例子中,Promise微任务的注册和进队列并不在同一次Event Loop。怎么说呢?在第一个Event  Loop中,通过.then注册了微任务,但是我们可以发现,new  Promise时,执行了一个setTimeout,这是相当于注册了一个宏任务。而resolve(1)必须在宏任务被执行时才会执行。很明显,两者中间隔了至少一次Event  Loop。

如果能分析Promise微任务的过程,你自然就知道怎么分析ObserverMutation微任务的过程了,这里不再赘述。

如果Microtask执行时又创建了Microtask,怎么处理?

我们知道,一次Event  Loop最多只执行一个runnable的Task,但是会执行Microtask队列中的所有Microtask。如果在执行Microtask时,又创建了新的Microtask,这个新的Microtask是在下次Event  Loop中被执行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微任务可以添加新的微任务到队列中,并在下一个任务开始执行之前且当前Event  Loop结束之前执行完所有的微任务。请注意不要递归地创建微任务,否则会陷入死循环。

下面就是一个糟糕的示例。

// bad case function recursionMicrotask() {  Promise.resolve().then(() => {   recursionMicrotask()  }) } recursionMicrotask();

请不要轻易尝试,否则页面会卡死哦!(因为Microtask占着Main Thread不释放,浏览器渲染都没办法进行了)

为什么要区分Task和Microtask?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为什么不在执行完Task后,直接进行浏览器渲染这一步骤,而要再加上执行Microtask这一步呢?其实在前面的问题中已经解答过了。一次Event  Loop只会消费一个宏任务,而微任务队列在被消费时有“继续上车”的机制,这就让开发者有了更多的想象力,对代码的控制力会更强。

做几道题热热身?

在冲击Promise/A+规范前,不妨先用几个习题来测试下自己对Promise的理解程度。

基本操作

function mutationCallback(mutationRecords, observer)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mt1') }  const observer = new MutationObserver(mutationCallback) observer.observe(document.body, { attributes: true })  Promise.resolve(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mt2')     setTimeout(()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log('t1')     }, 0)     document.body.setAttribute('test', "a") }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mt3') })  setTimeout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't2') }, 0)

这道题就不分析了,答案:mt2 mt1 mt3 t2 t1

浏览器不讲武德?

Promise.resolve(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0);     return Promise.resolve(4); }).then((res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res) })  Promise.resolve(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1); }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2); }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3); }).then(() => {     console.log(5); }).then(() =>{     console.log(6); })

这道题据说是字节内部流出的一道题,说实话我刚看到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。经过我在Chrome测试,得到的答案确实很有规律,就是:0 1 2 3 4 5  6。

先输出0,再输出1,我还能理解,为什么输出2和3后又突然跳到4呢,浏览器你不讲武德啊!

emm...我被戴上了痛苦面具!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那么这背后的执行顺序到底是怎样的呢?仔细分析下,你会发现还是有迹可循的。

老规矩,第一个问题,这道题的代码执行过程中,产生了多少个微任务?可能很多人认为是7个,但实际上应该是8个。

编号注册时机异步回调
mt1.then()console.log(0);return Promise.resolve(4);
mt2.then(res)console.log(res)
mt3.then()console.log(1);
mt4.then()console.log(2);
mt5.then()console.log(3);
mt6.then()console.log(5);
mt7.then()console.log(6);
mt8return Promise.resolve(4)执行并且execution context stack清空后,隐式注册隐式回调(未体现在代码中),目的是让mt2变成runnable状态
  • 同步任务执行,注册mt1~mt7七个微任务,此时execution context  stack为空,并且mt1和mt3的状态变为runnable。JS引擎安排mt1和mt3进入Microtask队列(通过HostEnqueuePromiseJob实现)。

  • Perform a microtask checkpoint,由于mt1和mt3是在同一次JS  call中变为runnable的,所以mt1和mt3的回调先后进入execution context stack执行。

  • mt1回调进入execution context  stack执行,输出0,返回Promise.resolve(4)。mt1出队列。由于mt1回调返回的是一个状态为fulfilled的Promise,所以之后JS引擎会安排一个job(job是ecma中的概念,等同于微任务的概念,这里先给它编号mt8),其回调目的是让mt2的状态变为fulfilled(前提是当前execution  context stack is empty)。所以紧接着还是先执行mt3的回调。

  • mt3回调进入execution context stack执行,输出1,mt4变为runnable状态,execution context stack  is empty,mt3出队列。

  • 由于此时mt4已经是runnable状态,JS引擎安排mt4进队列,接着JS引擎会安排mt8进队列。

  • 接着,mt4回调进入execution context  stack执行,输出2,mt5变为runnable,mt4出队列。JS引擎安排mt5进入Microtask队列。

  • mt8回调执行,目的是让mt2变成runnable状态,mt8出队列。mt2进队列。

  • mt5回调执行,输出3,mt6变为runnable,mt5出队列。mt6进队列。

  • mt2回调执行,输出4,mt4出队列。

  • mt6回调执行,输出5,mt7变为runnable,mt6出队列。mt7进队列。

  • mt7回调执行,输出6,mt7出队列。执行完毕!总体来看,输出结果依次为:0 1 2 3 4 5 6。

对这块执行过程尚有疑问的朋友,可以先往下看看Promise/A+规范和ECMAScript262规范中关于Promise的约定,再回过头来思考,也欢迎留言与我交流!

经过我在Edge浏览器测试,结果是:0 1 2 4 3 5  6。可以看到,不同浏览器在实现Promise的主流程上是吻合的,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还有不一致的地方。实际应用中,我们只要注意规避这种问题即可。

实现Promise/A+

热身完毕,接下来就是直面大boss Promise/A+规范[6]。Promise/A+规范列举了大大小小三十余条细则,一眼看过去还是挺晕的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仔细阅读多遍规范之后,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,要实现Promise/A+规范,关键是要理清其中几个核心点。

关系链路

本来写了大几千字有点觉得疲倦了,于是想着最后这部分就用文字讲解快速收尾,但是最后这节写到一半时,我觉得我写不下去了,纯文字的东西太干了,干得没法吸收,这对那些对Promise掌握程度不够的读者来说是相当不友好的。所以,我觉得还是先用一张图来描述一下Promise的关系链路。

首先,Promise它是一个对象,而Promise/A+规范则是围绕着Promise的原型方法.then()展开的。

  • .then()的特殊性在于,它会返回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,在这种连续调用.then()的情况下,就会串起一个Promise链,这与原型链又有一些相似之处。“恬不知耻”地再推荐一篇「思维导图学前端  」6k字一文搞懂Javascript对象,原型,继承[7],哈哈哈。

  • 另一个灵活的地方在于,p1.then(onFulfilled,  onRejected)返回的新Promise实例p2,其状态转移的发生是在p1的状态转移发生之后(这里的之后指的是异步的之后)。并且,p2的状态转移为Fulfilled还是Rejected,这一点取决于onFulfilled或onRejected的返回值,这里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分析过程,也就是后面所述的Promise  Resolution Procedure算法。

我这里画了一个简单的时序图,画图水平很差,只是为了让读者们先有个基本印象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是没提到的(因为细节真的太多了,全部画出来就相当复杂,具体过程请看我文末附的源码)。

nextTick

看了前面内容,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概念,微任务是一个异步任务,而我们要实现Promise的整套异步机制,必然要具备模拟微任务异步回调的能力。在规范中也提到了这么一条信息:

This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either a “macro-task” mechanism such as  setTimeout or setImmediate, or with a “micro-task” mechanism such as  MutationObserver or process.nextTick.

我这里选择的是用微任务来实现异步回调,如果用宏任务来实现异步回调,那么在Promise微任务队列执行过程中就可能会穿插宏任务,这就不太符合微任务队列的调度逻辑了。这里还对Node环境和浏览器环境做了兼容,Node环境中可以使用process.nextTick回调来模拟微任务的执行,而在浏览器环境中我们可以选择MutationObserver。

function nextTick(callback) {   if (typeof process !== 'undefined' && typeof process.nextTick === 'function') {     process.nextTick(callback)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const observer = new MutationObserver(callback)     const textNode = document.createTextNode('1')     observer.observe(textNode, {       characterData: true     })     textNode.data = '2'   } }

状态转移

Promise实例一共有三种状态,分别是Pending, Fulfilled, Rejected,初始状态是Pending。

const PROMISE_STATES = {   PENDING: 'pending',   FULFILLED: 'fulfilled',   REJECTED: 'rejected' }  class MyPromise {   constructor(executor) {     this.state = PROMISE_STATES.PENDING;   }   // ...其他代码 }

一旦Promise的状态发生转移,就不可再转移为其他状态。

/**  * 封装Promise状态转移的过程  * @param {MyPromise} promise 发生状态转移的Promise实例  * @param {*} targetState 目标状态  * @param {*} value 伴随状态转移的值,可能是fulfilled的值,也可能是rejected的原因  */ function transition(promise, targetState, value) {   if (promise.state === PROMISE_STATES.PENDING && targetState !== PROMISE_STATES.PENDING) {     // 2.1: state只能由pending转为其他态,状态转移后,state和value的值不再变化     Object.defineProperty(promise, 'state', {       configurable: false,       writable: false,       enumerable: true,       value: targetState     })     // ...其他代码   } }

触发状态转移是靠调用resolve()或reject()实现的。当resolve()被调用时,当前Promise也不一定会立即变为Fulfilled状态,因为传入resolve(value)方法的value有可能也是一个Promise,这个时候,当前Promise必须追踪传入的这个Promise的状态,整个确定Promise状态的过程是通过Promise  Resolution  Procedure算法实现的,具体细节封装到了下面代码中的resolvePromiseWithValue函数中。当reject()被调用时,当前Promise的状态就是确定的,一定是Rejected,此时可以通过transition函数(封装了状态转移的细节)将Promise的状态进行转移,并执行后续动作。

// resolve的执行,是一个触发信号,基于此进行下一步的操作 function resolve(value) {   resolvePromiseWithValue(this, value) } // reject的执行,是状态可以变为Rejected的信号 function reject(reason) {   transition(this, PROMISE_STATES.REJECTED, reason) }  class MyPromise {   constructor(executor) {     this.state = PROMISE_STATES.PENDING;     this.fulfillQueue = [];     this.rejectQueue = [];     // 构造Promise实例后,立刻调用executor     executor(resolve.bind(this), reject.bind(this))   } }

链式追踪

假设现在有一个Promise实例,我们称之为p1。由于promise1.then(onFulfilled,  onRejected)会返回一个新的Promise(我们称之为p2),与此同时,也会注册一个微任务mt1,这个新的p2会追踪其关联的p1的状态变化。

当p1的状态发生转移时,微任务mt1回调会在接下来被执行,如果状态是Fulfilled,则onFulfilled会被执行,否则onRejected会被执行。微任务mt1回调执行的结果将作为决定p2状态的依据。以下是Fulfilled情况下的部分关键代码,其中promise指的是p1,而chainedPromise指的是p2。

// 回调应异步执行,所以用到了nextTick nextTick(() => {   // then可能会被调用多次,所以异步回调应该用数组来维护   promise.fulfillQueue.forEach(({ handler, chainedPromise }) => {     try {       if (typeof handler === 'function') {         const adoptedValue = handler(value)         // 异步回调返回的值将决定衍生的Promise的状态         resolvePromiseWithValue(chainedPromise, adoptedValue)    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    // 存在调用了then,但是没传回调作为参数的可能,此时衍生的Promise的状态直接采纳其关联的Promise的状态。         transition(chainedPromise, PROMISE_STATES.FULFILLED, promise.value)       }     } catch (error) {       // 如果回调抛出了异常,此时直接将衍生的Promise的状态转移为rejected,并用异常error作为reason       transition(chainedPromise, PROMISE_STATES.REJECTED, error)     }   })   // 最后清空该Promise关联的回调队列   promise.fulfillQueue = []; })

Promise Resolution Procedure算法

Promise Resolution Procedure算法是一种抽象的执行过程,它的语法形式是[[Resolve]](promise,  x),接受的参数是一个Promise实例和一个值x,通过值x的可能性,来决定这个Promise实例的状态走向。如果直接硬看规范,会有点吃力,这里直接说人话解释一些细节。

2.3.1

如果promise和值x引用同一个对象,应该直接将promise的状态置为Rejected,并且用一个TypeError作为reject的原因。

If promise and x refer to the same object, reject promise with a TypeError as  the reason.

【说人话】举个例子,老板说只要今年业绩超过10亿,业绩就超过10亿。这显然是个病句,你不能拿预期本身作为条件。正确的玩法是,老板说只要今年业绩超过10亿,就发1000万奖金(嘿嘿,这种事期待一下就好了)。

代码实现:

if (promise === x) {     // 2.3.1 由于Promise采纳状态的机制,这里必须进行全等判断,防止出现死循环     transition(promise, PROMISE_STATES.REJECTED, new TypeError('promise and x cannot refer to a same object.')) }

2.3.2

如果x是一个Promise实例,promise应该采纳x的状态。

2.3.2 If x is a promise, adopt its state [3.4]: 2.3.2.1 If x is pending, promise must remain pending until x is fulfilled or rejected. 2.3.2.2 If/when x is fulfilled, fulfill promise with the same value. 2.3.2.3 If/when x is rejected, reject promise with the same reason.

【说人话】小王问领导:“今年会发年终奖吗?发多少?”领导听了心里想,“这个事我之前也在打听,不过还没定下来,得看老板的意思。”,于是领导对小王说:“会发的,不过要等消息!”。

注意,这个时候,领导对小王许下了承诺,但是这个承诺p2的状态还是pending,需要看老板给的承诺p1的状态。

  • 可能性1:过了几天,老板对领导说:“今年业务做得可以,年终奖发1000万”。这里相当于p1已经是fulfilled状态了,value是1000万。领导拿了这个准信了,自然可以跟小王兑现承诺p2了,于是对小王说:“年终奖可以下来了,是1000万!”。这时,承诺p2的状态就是fulfilled了,value也是1000万。小王这个时候就“别墅靠海”了。

  • 可能性2:过了几天,老板有点发愁,对领导说:“今年业绩不太行啊,年终奖就不发了吧,明年,咱们明年多发点。”显然,这里p1就是rejected了,领导一看这情况不对啊,但也没办法,只能对小王说:“小王啊,今年公司情况特殊,年终奖就不发了。”这p2也随之rejected了,小王内心有点炸裂......

注意,Promise  A/+规范2.3.2小节这里有两个大的方向,一个是x的状态未定,一个是x的状态已定。在代码实现上,这里有个技巧,对于状态未定的情况,必须用订阅的方式来实现,而.then就是订阅的绝佳途径。

else if (isPromise(x)) {     // 2.3.2 如果x是一个Promise实例,则追踪并采纳其状态     if (x.state !== PROMISE_STATES.PENDING) {       // 假设x的状态已经发生转移,则直接采纳其状态       transition(promise, x.state, x.state === PROMISE_STATES.FULFILLED ? x.value : x.reason)     } else {       // 假设x的状态还是pending,则只需等待x状态确定后再进行promise的状态转移       // 而x的状态转移结果是不定的,所以两种情况我们都需要进行订阅       // 这里用一个.then很巧妙地完成了订阅动作       x.then(value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// x状态转移为fulfilled,由于callback传过来的value是不确定的类型,所以需要继续应用Promise Resolution Procedure算法         resolvePromiseWithValue(promise, value, thenableValues)       }, reason => {         // x状态转移为rejected         transition(promise, PROMISE_STATES.REJECTED, reason)       })     } }

多的细节咱这篇文章就不一一分析了,写着写着快1万字了,就先结束掉吧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打开源码看(往下看)。

这是跑测试用例的效果图,可以看到,872个case是全部通过的。

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

完整代码

这里直接给出我写的Promise/A+规范的Javascript实现,供大家参考。后面如果有时间,会考虑详细分析下。

  • github仓库:promises-aplus-robin[1](顺手点个star就更好了)

  • 源码[2]

  • 源码注释版[3]

缺陷

我这个版本的Promise/A+规范实现,不具备检测execution context stack为空的能力,所以在细节上会有一点问题(execution  context stack还未清空就插入了微任务),无法适配上面那道「浏览器不讲武德?」的题目所述场景。

方法论

不管是手写实现Promise/A+规范,还是实现其他Native Code,其本质上绕不开以下几点:

  • 准确理解Native Code实现的能力,就像你理解一个需求要实现哪些功能点一样,并确定实现上的优先级。

  • 针对每个功能点或者功能描述,逐一用代码实现,优先打通主干流程。

  • 设计足够丰富的测试用例,回归测试,不断迭代,保证场景的覆盖率,最终打造一段优质的代码。

关于怎么实现Promise/A+规范就分享到这里了,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,可以学到更多知识。如果觉得文章不错,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。

向AI问一下细节
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