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整个PaaS平台的架构
其中主要包括这些子系统:
微服务治理框架:为应用提供自动注册、发现、治理、隔离、调用分析等一系列分布式/微服务治理能力,屏蔽分布式系统的复杂度。
应用调度与资源管理框架:打通从应用建模、编排部署到资源调度、弹性伸缩、监控自愈的生命周期管理自动化。
应用开发流水线框架:打通从编写代码提交到自动编译打包、持续集成、自动部署上线的一系列CI/CD全流程自动化。
云中间件服务:应用云化所需的数据库、大数据、通信和应用中间件服务;通过服务集成管控可集成传统非云化的中间件能力。
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系统,性能优化工作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,这里有这么一些痛点:
源代码及开发组件多,100+ git repo,整体构建超过1天
运行架构复杂,全套安装完需要30+VM,200+进程
软件栈深,网络平面复杂
集群规模大,5k — 10k节点环境搭建非常困难
系统操作会经过分布式的多个组件,无法通过单一组件诊断发现系统瓶颈
无法追踪上千个处于不同层次的API的时延和吞吐
大部分开发人员专注于功能开发,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代码可能造成性能问题
那么,对于这么一个大的、复杂的系统,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,应该怎么去优化呢?基本思路就是做拆分,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多个互相不耦合的维度,进行各个击破。从大的维度来讲,一个PaaS容器集群,可以分为3个大的子系统。
控制子系统:控制指令的下发和运行(k8s),例如创建pod
业务流量子系统:容器网络(flannel)、负载均衡(ELB/kube-proxy)
监控子系统:监控告警数据的采集(kafka, Hadoop)
这个看起来仅仅是一个架构上的划分,那么如何和具体的业务场景对应起来呢?我们可以考虑如下一个场景,在PaaS平台上大批量的部署应用。看看在部署应用的过程中,会对各个子系统产生什么压力。
应用软件包大小:400M
应用模板大小:10M
1000个节点,每个节点一个POD,一个实例
10种类型的软件包,依赖长度为3,10GB 网络
调度及资源管理 3VM
这是一个典型的部署应用的一些规格,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输入,我们可以按照架构把压力分解到每个子系统上,这样得出的子系统需要支撑的指标是:
控制子系统: kubernetes调度速度 > 50 pods/s,仓库支持300并发下载,>40M/s
数据子系统:overlay容器网络TCP收发性能损耗 <5%
监控子系统:在上面这个场景中不涉及,但可以从别的场景大致告警处理能力100条/秒
这里的业务场景:架构分析:子系统指标,这三者是m:1:n的,也就是说在不同场景下对不同的组件的性能要求不同,最后每个组件需要取自己指标的最大值。
指标决定了后续怎么进行实验测试,而测试是要花较大时间成本的,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上要求少求精,尽量力图用2-3个指标衡量子系统。
上面讲的还是偏纸上的推演和分析,接下来进入实战阶段
对于服务器后端的程序来讲,推荐使用Promtheus这个工具来做指标的定义和采集。Promtheus的基本工作原理是:后端程序引入Promtheus的SDK,自定义所有需要的测量的指标,然后开启一个http的页面,定期刷新数据。Promtheus服务器会定期抓取这个页面上的数据,并存在内部的时间序列数据库内。这种抓而非推的方式减少了对被测试程序的压力,避免了被测程序要频繁往外发送大量数据,导致自身性能反而变差而导致测量不准确。Promtheus支持这几种数据类型:
计数(对应收集器初始化方法NewCounter、NewCounterFunc、NewCounterVec,单一数值,数值一直递增,适合请求数量统计等)
测量(对应收集器初始化方法NewGauge、NewGaugeFunc、NewGaugeVec,单一数值,数值增减变动,适合CPU、Mem等的统计)
直方图测量(对应收集器初始化方法NewHistogram、NewHistogramVec,比较适合时长等的统计)
概要测量(对应收集器初始化方法NewSummary、NewSummaryVec,比较适合请求时延等的统计)
我们可以看看在kubernetes项目里面是怎么用的:
var ( // TODO(a-robinson): Add unit tests for the handling of these metrics once // the upstream library supports it. requestCounter = prometheus.NewCounterVec( prometheus.CounterOpts{ Name: "apiserver_request_count", Help: "Counter of apiserver requests broken out for each verb, API resource, client, and HTTP response contentType and code.", }, []string{"verb", "resource", "client", "contentType", "code"}, ) requestLatencies = prometheus.NewHistogramVec( prometheus.HistogramOpts{ Name: "apiserver_request_latencies", Help: "Response latency distribution in microseconds for each verb, resource and client.", // Use buckets ranging from 125 ms to 8 seconds. Buckets: prometheus.ExponentialBuckets(125000, 2.0, 7), }, []string{"verb", "resource"}, ) requestLatenciesSummary = prometheus.NewSummaryVec( prometheus.SummaryOpts{ Name: "apiserver_request_latencies_summary", Help: "Response latency summary in microseconds for each verb and resource.",// Make the sliding window of 1h. MaxAge: time.Hour, }, []string{"verb", "resource"}, ) )
在这里,一个http请求被分为verb, resource, client, contentType, code这五个维度,那么后面在PromDash上就能图形化的画出这些请求的数量。 从而分析哪种类型的请求是最多,对系统造成最大压力的,如图
除了Promtheus,还可以引入其他的测量手段,对系统进行分析。
在kubernetes调度过程中,各个状态Pod的数量,看哪一步是最卡的
go pprof分析,哪些函数是最耗CPU的
发现了瓶颈之后,下一步就是解决瓶颈,和具体业务逻辑有关,本文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释。需要对相关代码非常熟悉,在不改变功能的情况下增强性能,基本思路为并发/缓存/去除无用步骤等。
在上面的优化过程当中,基本上工程师要做几百次优化的测试和开发。这里会产生一个循环:
测试寻找瓶颈点
修改代码突破这个瓶颈点
重新测试验证这段代码是否有效,是否需要改优化思路
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优化的迭代过程,在这个过程当中,大部分时间被浪费在构建代码、搭建环境、输出报告上。开发人员真正思考和写代码的时间比较短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就需要做很多自动化的工作。在kubernetes优化的过程中,有这么几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:
5.PNG
kubemark模拟器 :社区项目,使用容器模拟虚拟机,在测试中模拟比达到1:20,也就是一台虚拟机可以模拟20台虚拟机对apiserver产生的压力。在测试过程当中,我们使用了500台虚拟机,模拟了10000节点的控制面行为。
CI集成:提交PR后自动拉性能优化分支并开始快速构建
CD集成:使用I层的快照机制,快速搭建集群并执行测试案例输出测试报告
以上都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点,对于不同的项目工程应该有很多点可以做进一步的优化,提升迭代效率。
在搭建完这套系统后,我们发现这个系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降低系统性能的代码合入主线。如果一项特性代码造成了性能下降,在CI的过程当中,功能开发者就能收到性能报告,这样开发者就能自助式的去查找自己代码的性能问题所在,减少性能工程师的介入。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为主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:is@yisu.com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